新闻中心

新闻中心

YY易游米乐网站:撕破脸?理想大火后小米会议室吵翻天雷军:互相拉黑 24 小时
发布时间:2025-10-03 06:33:37       来源:YY易游米乐网站

yy易游体育官网:

  在研发关键阶段,团队却陷入创办以来最激烈的争论,究竟坚持自主研发路径,还是跟随行业主流“抄作业”?

  2025年9月25日,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在年度演讲中,揭开了小米汽车,尤其是SU7 Ultra与YU7两款车型研发历程与市场表现的神秘面纱。

  项目重启后,挑战接踵而至。2023年8月,小米团队首次联系纽北赛道官方,邮件却石沉大海。

  团队并未放弃,连续发送二十余封邮件沟通,历经三个多月,终于在2023年圣诞节前夕获得接待许可。

  见面时,纽北方面抛出的首个问题直击核心:你们一家中国手机生产厂商,为何需要来纽北?

  正是这一圈,SU7 Ultra原型车创下纽北最速四门车纪录,让世界首次见证小米汽车的实力。

  有了纽北赛道的成绩背书,SU7 Ultra上市即获消费市场热捧,这也为第二款车型YU7减轻了不少压力。

  在YU7的产品定义阶段,团队经历无数轮激烈讨论,争执激烈时甚至需互相拉黑24小时冷静。

  当时,市场上如理想L9这类主打冰箱、彩电、大沙发的大空间增程SUV已取得现象级成功,不少同行选择摸着理想过河,但小米最终放弃了这条“捷径”。

  2025年6月,YU7上市,三分钟内大定订单突破20万辆,18小时锁单量超24万辆。

  早年,不少人建议雷军选择代工模式走捷径,但他在小米早期创业时吃过轻模式的亏,因此在造车这件事上,坚持从底层核心技术做起。

  小米超级电机V8s转速高达27200转/分钟,刷新全球量产电机转速纪录,不仅成为SU7 Ultra取得赛道成绩的关键支撑。

  回溯小米造车的起点,2023年纽北方面对“手机生产厂商造车”的质疑,早在四年前就有人向雷军提出。

  这还要从2021年1月15日下午说起,小米首次正式讨论造车事宜,但高管们一致认为风险过高,雷军便先组建团队开展初步调研。

  此后70多天里,调研团队跑遍十几个城市,开展85场访谈,接触超200位汽车行业专业人士。

  彼时,新能源汽车新势力热度正高,特斯拉市值逼近8000亿美元,蔚来市值也达到1000亿美元,甚至曾一度超过小米。

  另一家手机生产厂商华为也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事业部,以超级供应商身份切入汽车领域。

  赛车内部没有空调,车内温度高达60摄氏度,穿着防火赛车服,全身很快就被汗水浸透,如同蒸桑拿。

  这些经历,让从前只坐车不开车的雷军,真正体会到汽车操控性与路感的重要性,也明白不同车型之间的差距悬殊。

  2022年,SU7工程车开启首次冬季续航测试,地点选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黑河,寒风刺骨。

  雷军带领团队亲赴测试现场,当地负责这个的人说,工作二十多年,还是第一次见到企业董事长亲自参与冬测。

  有位同事在自家客厅搭建了一套工作台,小米超级电机的控制系统软件,正是在这个客厅里首次成功运转。

  2023年8月16日,第一辆小米SU7试产车正式下线,现场所有人都激动不已。

  试产车下线后,质疑声随之而来,最常听到的便是“苹果都放弃造车了,小米凭什么能赢?”

  更让人焦虑的是,几乎所有交流过的人都认为,小米SU7的定价会对标特斯拉Model 3,但小米品牌影响力不如特斯拉。

  按照小米的惯例,重大产品定价前会制定三种方案,每个方案都需精确计算盈利与亏损情况。

  雷军坦言,很多人不了解电动车的成本差异,比如400公里、500公里续航与700公里续航的车型,配置完全不在一个档次,仅续航相关成本就相差一万多元。

  最初,雷军倾向于定较高价格,一种原因是考虑成本,另一方面认为SU7售价需超过20万元,才能符合豪华车定位。

  20.9万和19.9万,听着就不一样,20.9万才算二十多万的车,19.9万总觉得是十几万的车,底气不足。

  但当时国内汽车市场之间的竞争激烈,几乎每辆纯电动车都存在数万元甚至更高的亏损。

  久而久之,行业内不少企业陷入麻木,定价与成本脱节,比拼的是谁能获得更多资金支持,如同一场烧钱游戏。

  小米团队经过测算发现,SU7需定价22.3万元,才能与特斯拉Model 3的成本持平。

  最终,团队决定将SU7定价定得比Model 3低3万元,以此展现“首次入场的诚意”。

  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新玩家,小米汽车只要能顺利“挤上牌桌”,就是巨大的胜利。

  雷军最终下定决心,将SU7全年销量目标定为15万辆,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月销需突破1万辆。

  雷军心里清楚,工厂的库存能力仅能存放三天的车辆,一旦滞销,对小米汽车而言将是灭顶之灾。

  2025年上半年,小米SU7销量达15.6万辆,位居新能源汽车新势力榜首,甚至超过了特斯拉Model 3。

  眼下,雷军与小米汽车面临的难题,已从“怎样把车卖出去”转变为如何更高效地造出好车。

  如何将海量订单转化为实际交付数据,同时维持良好的用户口碑,成为小米汽车面临的更严峻挑战。

  定制化服务以往多出现于保时捷、迈巴赫等豪华品牌,小米正借鉴老牌豪华车企的思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