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秋节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。品尝香甜的月饼、共享团圆时刻,人间烟火气,最是暖人心。
山西中部城市群五市地域相连、人缘相亲、文化相融、经济相通。各个地方的乡土月饼尽管口味各异、工序不同、样式有别,但人们对本地特色文化的坚守和传承是相同的。神池“长祥圆”、盂县“天元成”、晋源“晋王福饼”……这些舌尖上的“非遗”流淌在岁月的长河里,如今也有了新的打开方式。
中秋临近,月饼进入销售旺季。连日来,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“晋王福饼”制作技艺第七代传承人王秋仙的月饼工坊内人来人往,热闹非凡,大多是来买月饼的老顾客。“秋仙家的月饼真材实料,香甜可口,我每年这样一个时间段都来这儿买,要的就是这一口纯正的老味道。”一位大爷拎着刚买的20个红糖五仁月饼乐滋滋地说。
白面掺碱,热好胡麻油泼面,盆里瞬间冒起黄灿灿的泡泡来。然后倒入一些白酒,再依次加入花椒水、转化糖浆。“这样制出的月饼口感酥脆,保鲜时间更久。”王秋仙和记者说,今年制作流程与工艺再度升级,老月饼能吃出新滋味,“我们用饴糖、蜂蜜、白糖、柠檬一起熬制成转化糖浆。别小看这糖浆,它色泽金黄,状似蜂蜜,不会结晶,加在面粉里,能有效锁住油分和水分,提高回油率,让面皮越放越绵软,而不是越放越硬。”
馅料是制作月饼的关键。王秋仙用磨碎的油酥和红白糖打底,加入葡萄干、炒熟的黑白芝麻、花生碎、葵花仁,添上一勺香气四溢的糖玫瑰,再加入蜂蜜、胡麻油、饴糖一起搅拌,香气便随着馅料的翻转飘散出来,品尝起来甜而不腻,丰富醇厚,极具层次感。
2021年,有着近千年历史的“晋王福饼”制作技艺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王秋仙说,虽然现在市面上月饼的样式和口感不断翻新,但古法传承的魅力仍深深留在很多人心中。在她的带动下,邻里街坊们都加入到了月饼制作的队伍中,仅此一项每年每人可增收四五千元。“今年从农历六月起就进入制作旺季,我们每天从早上6点忙到半夜12点,一天能卖出三四千个。”
同样,在位于晋源区古唐街的“天泰昌”店铺里,市级非遗“炉食人人马马”的第五代传承人李璐也忙得不可开交,印有晋祠圣母殿、太原古县城、太山、双塔寺等太原文化地标的套色米月饼广受欢迎,线上线下订单一拨接着一拨。
“天泰昌”已经有110余年的历史。传统小吃“炉食人人马马”用模具做出猪猫狗兔、戏剧人物等多种造型,烤制成型后,涂食用色料勾画,可食、可玩、可作为艺术装饰品挂在墙上观赏。为了更有文化味,这两年李璐一直在尝试文创月饼,并且自己也做了一些古建模具,不仅制作月饼效率更加高,出来的成品也更精致美观。
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李璐将钟鼓楼元素融入立体造型月饼。她自己动手,找来不一样的材料,又购入雕刻机,在电脑上制图打版,经过一次次尝试后,最终将钟鼓楼立体模具雕刻完成。钟鼓楼立体月饼一共3层,每一层都有不同的馅儿,做一个钟鼓楼立体月饼的时间是做普通月饼的三四倍。“来太原的游客都想带走一份具有太原识别度的伴手礼,我希望‘炉食人人马马’是他们愿意带走的那一份。”李璐说。
从平面塑形、着色到立体造模、套色,再到饼皮、馅料的比例调制,制作的精细、用料的考究,以及反复的试制都凝结着“非遗”传承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。“我希望能开发出更多游客能带得走、记得住的“非遗”文创产品,打造属于山有的文化记忆,让更多人了解太原、记住山西。”李璐充满信心地说。
9月24日,在神池长祥圆食品有限公司的仓库里,董事长甄建英指着已经打包好的快递高兴地说:“最近一段时间,不说线下,也不用说京东大单客户,就是我们零散小单,每天都要走上200来件。”记者从包装箱上看到,下单客户南至广东、北到新疆,遍及全国。
63岁的甄建英是土生土长的神池人,也是神池月饼加工技艺的省级非遗传承人。在长祥圆非遗展厅,悬挂着一块匾额,上书“长发其祥”四个大字,落款是清康熙三十六年。甄建英说:“这四个字是经常有吉祥事情降临的意思,也是我们字号的来历。”到现在,她已经是“长祥圆”神池月饼的第七代传人。
“神池月饼制作总共有12道工艺。”甄建英说,“其中关键技艺一是拌馅,二是制皮,三是烘烤,还有就是每斤月饼‘四油四糖’的比例,就是一斤月饼里能揉进四两胡麻油和四两红糖。这样出炉后的月饼外皮焦黄酥松,入口馅香松软。口传身授的传承方式,让我们保留着明清以来传统技艺,具有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与农耕民俗相结合的特色。”
制饼主要用模具。甄建英收集保存着上百个各式各样的枣木模具。大的有一米见方,小的不足一寸。有的做工精细,花卉人物纤毫毕现,有的线条粗犷,略显笨拙。
甄建英说:“其实从一个小小模具上就能看出历史的细节。”“长祥圆”起源于清初,清末民初已经享誉晋、陕、蒙、冀等地。一张斑驳的老照片印证了当时的辉煌。全民族抗战爆发后,日寇侵占神池,长祥圆被迫关闭,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恢复生产。
改革开放后,神池月饼重新焕发青春。一到中秋,家家都做月饼,村村都生火点起了炉鏊。所谓炉鏊,形状类似现在的电饼铛,制好的月饼坯放在中间,下面灶里点柴禾,上面燃旺火一样的块炭。甄建英说:“那时从早上生火开始,一直可烤到晚上,全村飘香,烤出的月饼一炉赛过一炉,一炉好过一炉,一炉馋过一炉,大人娃娃都围着看。”
由于神池月饼的传统生产工艺流程比较烦琐,规模小、速度慢,劳动强度大,生产效益相比来说较低,不少传统加工月饼的技师或改变了加工技术,或者改做他业。2003年,甄建英恢复了“长祥圆”老字号月饼店,2006年投资1000万元成立了长祥圆食品公司,建立拜师学艺制度,在祖传月饼制作的基础上传承、发展神池月饼。
这些年,甄建英累计投入100万元对神池月饼文化进行收集整理。她说:“神池月饼成为我省唯一以县名冠名的月饼品种,把这个舌尖上的‘非遗’传承好、发展好,义不容辞。”
眼下,盂县张大虎的“天元成”桃仁月饼已进入销售旺季,顺丰、中通、韵达快递的运输车辆和快递小哥每天定时定点上门打包、收件,从月饼制作、入炉烘焙、摊凉打包到装车运走,只需不到半天的时间。
月饼生产车间里,50多名师傅有条不紊地烤制桃仁月饼。对于张大虎来说,这一个多月基本是天天加班加点,虽有些疲惫,不过说起月饼的销量,他一下子来了精神,“一个月已经卖了30万个手打月饼”。
说起桃仁月饼,山城市民并不陌生,张大虎月饼更是名声在外。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张氏桃仁月饼工艺,传承自百年前“天元成”作坊,张大虎是该工艺的第六代代表性传承人。
使用祖传配制的红糖桃仁馅儿,纯手工完成全部工序,张大虎一直对自己的月饼很有信心,对品牌的保护愈加重视:“手打的月饼口感肯定和生产线上的不同,味道更香浓。”在他看来,桃仁月饼是祖传的手艺,蕴含着“天元成”一贯坚持的诚信。目前虽扩大生产规模,但为了保持香酥的口感,全部工序只能靠手工完成,如筛选核桃仁、和面、打饼。虽然手工制作费时费力、成本又高,但张大虎坚信,传统的工艺就是纯手工,比如打制月饼,“一压、一敲、一拍”非常考究手上的功夫,“靠机器做就不是那个味儿了”。
“你知道以前的作坊是怎样的吗?我爷爷在的时候,连油都是自己榨的!”张大虎自豪地说。在他8岁的时候,就见识过“天元成”作坊打制月饼的工艺,那时月饼的烤制也是手工完成的。张大虎笑着说,当时月饼烤制用的是一种特殊炊具,其中有传统的砂器和铁烙锅,通过翻转夹着月饼的器具完成烘烤,而这种烤制手法还有一个很接地气的称谓:“鬼拾翻”。
2012年,张大虎入选非遗传承人后,发现桃仁月饼仅限于中秋期间在当地销售,销售经营渠道窄、时间短,他决定恢复家传老字号“天元成”,打造成自家品牌,设计出一系列饼袋、饼盒等品牌包装,努力拓宽销售渠道。截至目前,张大虎桃仁月饼已销售至全国各地,经飞机空运也可供应海外。
张大虎对未来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,希望将来能把“天元成”纯手工的“老味道”发展好,打造成著名美食品牌,扬名海内外。